攻略

吴军:投资就是投“人” 重点聚焦

  • 来源:亚布力企业家论坛CEF
  • 时间:2023-03-18 17:16:29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吴 军 |国家文津图书奖得主、硅谷投资人、计算机科学家 近日,正和岛与吴军博士进行了一场对话,内容涉及科技、商业、投资等方面的深度思考。 以下为对话全文:提问:最近ChatGPT火了,您作为著名的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,也是谷歌中日韩算法的主要设计者,对于ChatGPT掀起的热潮持怎样的看法?吴军:先说为什么它这么火,这跟AlphaGo下围棋赢了世界冠军其实是一回事,人工智能应用做了一件人们以为做不到的事,一下子就火起来了。 实际上五六年前,计算机就能写像《华尔街日报》的那种文章了,只不过是在专业人士的圈子里,没有向大众放开。包括ChatGPT最近这个版本也是两三年前的,找了一个应用模式对外开放。 ChatGPT写出来的文章和回答的脚本我看了,主要还是基于一个语言模型,而这个语言模型就是以前我做研究的时候关注的东西,所以它里面是怎么做的我大概都知道。 简单来说,就是大量统计文本,文本统计以后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重新产生文本,而这个语言模型基本上就是一个概率的统计模型。 10年前我在谷歌的时候领导了一个项目叫“谷歌问答”,当时我们没有回答所有的问题,但也能回答很多问题了。 比如说当你问为什么天是蓝色的,我们就可以根据提问者是孩子或者专业人士来改变答案的表达,便于提问者理解。这个功能2015年上线,到现在也有8个年头了。 当然就跟ChatGPT一样,这个功能起作用有一个前提条件——答案是互联网上能找到的。 我看周围一些人在讨论发给ChatGPT的测试问题,只要稍微复杂一点,它回答出来的话都是模棱两可的,基本没有营养。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,提问“什么样的口罩防病毒效果最好”,在人类没有研究出这个结果之前,这类应用是一点用也没有的。 可如果全世界有100个科学家研究了哪种口罩防护力最好,发表了几百篇论文,那GPT-3(比ChatGPT更通用的语言模型,可用于广泛的语言相关任务,ChatGPT专门为会话任务设计)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看上去跟专家是一样的。 所以总结而言,它不会原创,但会成为“没营养内容”的杀手。因为我们现在网络上存在很多东抄一个、西抄一个、错误百出的内容,未来这种没营养的东西,人可能还没有机器做得好。 提问:记得您在《富足》中提到过两种人工智能,并且用“下围棋”和“买咖啡”来指代,ChatGPT更偏向哪一种?吴军:我先讲一下“下围棋”跟“买咖啡”的人工智能有什么区别。 60多年前,人类第一次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,想象着通过人为设定的规则让计算机变得聪明起来。 但是在按照那个方向努力了几十年后,人们发现世界的问题太复杂了,人类有限的理性是不够用的,即便是日常生活中很多简单的问题也不能单靠理性来解决。 比如,你如果问人工智能专家和大众这样一个问题:让机器人下棋战胜人类世界冠军,和让机器人下楼给你买一杯咖啡,哪件事更难实现? 退回到2016年AlphaGo(阿尔法围棋)战胜李世石之前,除了人工智能专家,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买咖啡更容易,因为这件事小学生都能做得到。 但事实是,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器人也办不到这件事。人之所以觉得买咖啡简单,是因为人具有基本的经验和常识, 但计算机不但没有常识,我们甚至不知道如何让它通过经验的积累获得常识。我们仔细算一下,1972年人类发明了语言模型,到现在已经超过50年了。一开始数据规模比较小,参数只有几万,而ChatGPT用的语言模型,两年前公布的参数已经达到1000亿了,技术的渐进走到了今天的爆发。 但从本质上看,ChatGPT实际上还是“下围棋”这个路径的人工智能,用数据的积累做到以量取胜,跟人类的智能有本质区别。 提问:我们知道您还有一个身份是硅谷投资人,对您来说,最重要的一个投资原则是什么?吴军:我的原则很明确,其实也是风险投资领域的一条金科玉律—— 投资就是投人。首先要看重人。 在成为投资人之前,我曾经在谷歌和腾讯任职多年,也招聘过不少高薪员工,我总结他们成功的奥秘,其实就是一句话“杀鸡一定要用牛刀”。 因为世界上人和人的差别常常是数量级的。一流的人可以把二流的项目做成一流;反之,二流的人会把一流的项目做成二流或三流。10个90分的人往往都抵不上1个100分的人。 比如说,要提高20%的效率是一件很困难的事,但找人的时候,两个人有一个人找得不合适,效率一下子就降低50%,有时候还有副作用。 提问:那么在投人的过程中,您最看重的创始人特质是什么?吴军:诚实,这是最最重要的。很多时候大家会觉得诚实好像谁都有,其实不是的。 诚实意味着一个人自己承诺的事都去满足,很尽力尽心并且有责任心。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 而在风险投资中,当你把几百万元、几千万元,甚至更多的钱,在没有任何抵押的情况下交给一个不认识的人,让他创业,这个人首先必须让你信得过。 创业者如果想骗投资人的钱,通常投资人是毫无办法的。我见过不少创业者,一旦办公司办得不顺,就把公司的技术和产品拿出去再办一个公司,去融新的资金。同时他们会对原来的公司进行破产清算,这样投资人的钱就不用还了。 所以我们通常要去调查背景,在硅谷各个族裔的人都有,要到他这个族裔的圈子里去了解一个人,因为他们只有在族裔的圈子里,表现才是最真实的。 我有一个“诀窍”,比如我曾经投资过一个印度人的公司,我要求他同时要有自己族裔的朋友投资他。因为他骗了我们可能影响有限,但他要连同族人一起骗了,就会在自己圈子里形成很坏的印象。这当中的成本会让他好好掂量。 同样, 如果他同族裔都没人愿意投资他,这也会是一个很不好的信号。再有一个,能拿到我们第一次融资的企业,要么是有比较长时间的往来,要么就是通过朋友介绍,然后再拿第二次融资就不难了,这其中信任起到很大作用。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, 信任其实是一条“捷径”,需要好好经营和维持。提问:您在很多场合都提到过,“对于成功创业者的经验,听听就好不要太当真”,这是为什么?吴军:因为成功的创业者最大的价值是他们行动的能力,而不是一开始就对各种复杂问题有了明确答案,然后按照答案去行动。他们的经验大部分是事后对当时的行动给予的一个合理解释罢了。 所以我们在向创业者投资时,对他们津津乐道的商业计划其实没那么感兴趣,我们真正感兴趣的除了对方的诚信、勤奋等基本品质,主要是看这个人的执行力以及做事情的决心。 创业者要解决的问题都是以前没有答案的问题,否则就不需要创业了,而他们的商业计划书给出的答案,是无法反映他们当时对一些问题的见解的。 从本质上来讲,投资的回报,不是对考试分数的回报,而是对行动力的回报。 提问:既然成功的经验可能是事后给予的合理解释,那我们反过来看,据您观察,创业者很可能会踩的坑是什么?吴军:有一个认识上的点需要引起注意,就是“什么是真正的从0到1”。 彼得·蒂尔的《从0到1》这本书在创业圈有一定的影响力,不过,在这本书中,有一件事作者却没有写清楚,或者说强调得不够,那就是 从0到1是一个完整的全过程,不是脑子灵机一动想到一个什么好点子就算完事了。彼得·蒂尔在书中给出了几个从0到1的例子——盖茨创办微软,乔布斯创办苹果,佩奇和布林创办谷歌。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讲,在这3个例子中,从0到1的过程恰恰不是微软、苹果和谷歌完成的: 操作系统不是盖茨原创的发明,微软的拳头产品DOS和Windows最初要么是买来的,要么是和别人学的; 乔布斯在发明苹果个人计算机、iPod(便携式多功能数字多媒体播放器)、手机和平板电脑之前,其他公司都有类似的产品; 至于网页搜索,在佩奇和布林创办谷歌之前,已经有好几家类似的公司了。 不过,如果把从0到1的定义,由从无到有改成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产品,最后到商业成功的全过程,蒂尔的这几个例子就说得通了。 其中被人们忽视的重要部分,叫工程。 那么什么是工程,或者说工程和技术有什么差别? 技术强调的是满足人类的某种需求,以开发新的或者改进现有的方法和流程; 工程则是种系统的、能够迭代进步的,设计、加工和制作以满足人类需求的产品和服务。因此, 技术强调新颖性,而工程则强调可重复性,能大量复制,能产生可预期的效果。举个例子,你设计了一个新式的桥梁结构,它用到了固体力学的原理,这算是技术;你用现有的材料,把那座桥搭起来满足交通的需要,而且在同样的环境中还能用同样的成本搭起同样的桥,这叫工程。 近几年,有很多投资新能源汽车的基金赔了很多钱,原因很简单,那些投资人只知道看技术,不知道考虑工程的因素。 一家初创的新能源汽车公司,从特斯拉挖几个人过来, 打造出一辆能跑的样车不是件难事, 这只说明这家公司有了技术。 但是这家公司能够一个月生产出10000辆车,而且能保证每辆车品质都相同,就是另一回事了,如果能实现,才说明该公司能够在工程上做汽车了。到此为止,从0到1才完成。 当然,有人可能会觉得,我如果做软件、做互联网服务,不就没有工程问题了吗?因为一旦软件开发出来,复制多少份几乎都是零成本的。 软件产业当然有这个特点,我们不能用传统制造业的标准来要求,但是软件产业也存在大量工程问题。 比如,你开发了一款手机上的健身App,它的复制当然不涉及制造成本,但是软件本身的稳定性、对手机内存和处理器资源的占用等都决定着用户是否会长期使用,这些都是工程问题。 世界上从来不缺迈出第一步的人,但是通常迈出了这一步就没有下文了。 很多人以为自己完成了从0到1,至少也是从0走到了0.1,但其实任何不完整的工作都是没有意义的,只有完成了1,你之前所做的工作才能体现出价值。*本文节选自正和岛

责编|许加林

排版|王紫薇

媒体合作及转载添加微信YBLyjzx 商务合作联系15010075732 青春合伙人招募关注公号“青春合伙人”

关键词:

推荐内容

Copyright @  2015-2022 太平洋旅行网版权所有  

备案号:豫ICP备2022016495号-17

  

联系邮箱:93 96 74 66 9@qq.com